70(1/2)

69、准备开铺子

定好了规矩做起事来也就事半功倍。那天下午,不过短短几个时辰,宋家在漳溪村将近八十顷的地就全都佃了出去。

佃契也当场写好了,一式三份的写在薄薄的竹简上,上面尽可能简单地写清楚了田地的主人、租户、所佃地的方位、大小和分成方法。

这佃契一份是要给佃户的,一份给宋家,还有一份则是交给里长到时候送到郡府去备案交田赋。

宋嘉言在屋里看着那一堆差不多能比得上一盒子麻将厚的竹简,忽然有些感慨地发现,自己这个八代贫农、到他爸妈那一代才读了书进城的孩子居然一穿越就变成“地主土豪”了!

宋嘉言规定的那个佃地的方法算出来的地也不是每家每户的地都正好,于是有人家十二三岁的孩子多的,家里人勤快的,他就让石孝全他们酌情考虑给多佃了几分。

虽然也有人对自己佃地不如别人多有想法,不过想到宋嘉言那个你们不佃也无所谓的态度,即使再有意见,那些人也只能收敛起来了。

佃好地,收好佃契,这一年接下来就得靠这些佃户自己,当然,还有一个就是得看老天爷。

当天下午马大管事和徐管事一同从城里过完了年回来,听说漳溪村的地已经佃好了,又听说了宋嘉言想出来的那个佃地的方法,虽然也还有一些疑虑,不过显然目前他们对这个方法还是赞成的。

漳溪村的地佃出去的第二天,宋嘉言还请留在家里过了一夜的赖管事陪着一起去了一趟清河村。

经过昨天那一番折腾,他也终于明白赖管事为什么不想做这一行了。

要是每年光是佃地都这么费脑子,也难怪能找到别的活路的人不愿再做这个事。

如果不是随时观察着这田地的收成和耕作方法,有多少人能对一块田地了解的如此之深,甚至连那个角落的土质都能够随口说的出来呢?

若不是一直都盯着村里人的劳作,至少宋嘉言都不相信有人能对村里谁家如何种地,效果如何能如数家珍。

而相对来说,这清河村的管理虽然比下有余,收成也算中上,但是比起漳溪村来,那就着实差了不止一点了。

这并不是说刘管事对主家不忠。

至少从账目上来说,刘管事这几年没有功劳也有苦劳,这账目还是清楚明白的,也没有什么疑问。

但就和种地水平有高下一样,这管理种地的水平也有所不同,和赖管事比起来,这从长安过来的刘管事的水平可就差了太多了。

满打满算,宋家买下清河村的地算是种了八年。这八年以来,清河村的地一直都是全部种水稻,而且这水稻品种,愣是从宋家买下这地以来就没怎么变过。

从账目上看,每年十一月,这刘管事会按部就班地给这些地放租。

他们家也种了两顷自家吃饭的地,从放租以后,他们家就几乎如普通佃户一般住在这清河村种地,只有每年年底才会再收了租把卖粮食的钱给宋中丞送去,至于其他的,他们家就什么都不管了。

也不能说他们没尽责,他们家也是做了管事该做的事情的,只是他们家的尽责也就是不费脑子地做些普通监工都会做的事,而且貌似他们家自己种的地也只有一般。

偏偏宋嘉言还不能怪他们什么,他们只是没有赖管事那么积极用心和聪敏而已,总是没有亏空主家啊。不过细细想来,这也足够一个有志向的老板不再继续任用这样的员工了。

宋嘉言到了清河村也没有提账目,他只是直接请了徐管事和赖管事一起去地里查看土质,自己则和马大管事一起,要刘管事带路去看去年秋天收上来的收成。

赖管事虽然可以不管这里的事情,但是宋嘉言盛情难却,一再拜托他,他也只好跟着一起到了清河村来。

此时宋嘉言要他去查看土质,他也乐得不用看刘管事哭丧着的脸,拱了拱手就和徐管事一起领命到田里去了。

其实仓库里也没啥看的,只要账目对得到,稻谷都在,剩下的就是留下自家要吃的,然后找到买家把剩下的稻谷都卖掉。

在那儿住了一天,请赖管事和马大管事、徐管事大概决定了这里的土地的分级和收成等次,又把各家各户佃地的大概调整做了个方案,第二天,宋家在清河村的那些地也就全都大致按照漳溪村的方法佃出去了。

正好赖管事在合漳镇上开的还是米铺,趁着他在,宋嘉言还跟他商定了把清河村仓库里的一部分稻米通过他的铺子卖掉。

刘管事不仅在种地的管理方面不是很擅长,在仓库保管方面也没什么突出。马大管事看了看那些保留下来的稻谷,晚上还是悄悄地跟宋嘉言说:“还是早些卖了才好。”

赖管事以后跟宋家也没有关系,也不存在什么左手右手的避嫌问题,他正好也有路子,宋嘉言也就跟他商量好了以后宋家的稻米之中,三成就暂定让他代销。

如此一来,赖家有了稳定的货源,宋家也有了一个委托代销的店铺,在宋家自己能把这些谷子消掉之前也算是有销路了。

此章加到书签